檢測認證人脈交流通訊錄
- 關于我國煤炭資源開發現象一點說明http://www.sjyqyb.com 近年來,國內主要煤炭資源產區在進一步整合省區內煤炭資源同時,紛紛調整省區內的資源戰略,逐步確立了變輸煤為輸電、輸煤化產品的發展思路。由于資源所在地方把煤炭資源轉化作為企業占有資源的先決條件,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全國煤化工行業的快速擴張。 近日在內蒙、陜西、山東等煤炭資源產區采訪時發現,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增速,不顧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在出讓煤炭資源時強制性要求企業搞就地轉化;而不少企業也在新一輪煤化工熱潮中,以發展煤化工為名,行圈占煤炭資源之實,盲目布局煤化工項目,造成大量項目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劇了煤化工行業的虧損狀態。 據兗礦集團戰略研究院院長牛克洪介紹,為實現煤炭資源就地加工轉化,提高煤炭產業產品附加值,內蒙古、陜西省等煤炭資源富存省區地方政府普遍提出,前來投資煤炭開發的企業必須就地轉化約50%的煤炭資源,作為獲取煤炭資源的必備條件。在山東也是如此,如肥礦集團要在菏澤開采千米以下煤炭,菏澤市要求必須上二三百萬噸焦化項目,而目前煤焦化項目已嚴重過剩。 由于一些地方發展火電項目受水資源制約,上馬高端煤化工項目又受到技術與人才的***,于是便大量上馬化肥、甲醇、合成氨等技術含量低的初級產品項目。目前,全國3000萬噸以上大型煤炭企業幾乎都涉及煤化工。牛克洪認為,造成甲醇、化肥產能擴張的根本原因,是受中央稅收政策影響,地方上為增加地方GDP和財政稅收不得已而為之。 而對于資源型企業來說,能夠在國內圈占更多的煤炭資源,以維持煤炭及煤化工產業的持續發展,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這樣,不顧是否掌握先進煤化工技術,不顧當前煤化工產業殘酷競爭的現實,一些企業還是為占有煤炭資源,紛紛迎合地方政府的轉化要求,規劃上馬大量煤化工項目。其中很多項目都是“先上車,后買票”,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