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臨近年關,卷煙又將成為熱賣商品,確切地說,在中國一直都是暢銷無阻。對照國家煙草專賣局網站公開數據,保守估計,2014年中國卷煙銷量將超過26000億支。而在12年前,卷煙銷量為17000億支,吸煙人口約人均日消費卷煙僅3.6支。“低焦油”卷煙銷量的增長更是勢如破竹,而卷煙“減害降焦”的營銷宣傳無疑給煙草行業“打了一針強心劑”。究竟卷煙的焦油量是否真的有所下降?低焦油卷煙真能減害?
2014年12月,向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送檢了玉溪(軟)、芙蓉王(硬)、芙蓉王(藍)、中南海(金8mg)和雙喜(典藏五葉神)等5款卷煙,檢測焦油、煙氣一氧化碳、煙氣煙堿、煙特有亞硝胺(4種)等含量。檢測結果顯示,5款卷煙的致癌物煙特有亞硝胺含量并未因焦油降低而降低。其中,一直以低焦油形象示人的中南海的特有亞硝胺高達227.7ng/支。
中南海致癌物“爆表” 降焦不降致癌物
煙特有亞硝胺(TSNAs)是卷煙中特有的有害物質,分為NNN、NNK、NAT、NAB四種。其中,NNN和NNK被國際癌癥研究署(IARC)認定為一類致癌物,而NAB和NAT被證實對動物有致癌因其較高的致癌風險,TSNAs受到了煙草業的重點關注。實際上,相當一部分卷煙“減害降焦”的研究是圍繞降低該物質含量進行的。縱使經過了數十年的“減害”研究,煙草業也沒有減少卷煙中這種特有致癌物的含量。本刊此次檢測結果顯示,5款卷煙均檢出了TSNAs,其含量并未隨著焦油的降低而減少。
更令人詫異的是,一直以低焦油形象示人的中南海(金8mg)的TSNAs含量更是高達227.7ng/支,是第二高的玉溪(軟)的7.4倍。一位不愿具名的煙草業人士向本刊記者透露,煙草業內部實驗結果與本刊此次檢測結果基本一致:TSNAs并不會因焦油降低而減少,甚至有些低焦油卷煙TSNAs更高。“一切不談劑量就談毒性的行為都是耍流氓”,在食品行業這一句常見的話并不適用致癌物TSNAs。
“對于致癌物質,是沒有閾值的。這樣的劑量明確會危害人體健康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楊功煥在看過本刊此次檢測結果后表示。事實上,本次檢測TSNAs只是卷煙所含的眾多致癌物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有多環芳烴、芳香胺、甲醛等69種已知致癌物,而煙草制品本身就被國際癌癥研究署認定為一類致癌物。
“目前還沒有科學證據能證明在卷煙中添加中草藥成分,會減少危害,不產生新的危害就不錯了。”長期關注控煙的民間組織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吳宜群對《消費者報道》記者說。然而添加“神農萃取液”的五葉神卷煙,卻一直以“中藥減害煙”的營銷形象示人。
對“神農萃取液”的減害功效,國家煙草專賣局2003年曾做過專門的鑒定,當時的結論是:“神農萃取液”對致癌物TSNAs的合成有明顯阻斷作用。如此神奇的“神農萃取液”,還助力五葉神卷煙創造了一個工業神話——公開數據顯示,在1999年到2007年7年間,銷量以平均每年2.8倍的速度增長,截止至2013年,累計創造稅收230億元。時至今日,“神農萃取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植物成分”,不過“五葉神低害”的印象仍然深入人心。但本刊檢測結果顯示,雙喜(五葉神典藏)的致癌物TSNAs含量并未因添加“天然植物成分”而比其他卷煙更低。(見圖1)
對于“低焦油卷煙”、“中草藥卷煙”危害是否更低,中國煙草總局科教司質檢處一位閆姓負責人對本刊表示“不清楚”,而幾家煙草公司均未做出正面回應。前述煙草業內人士表示,煙草業內實際上也知道“減害降焦”站不住腳。而且國內外大量研究均表明降焦不能減害,添加中草藥成分也無法減少卷煙的危害。
中國毒理學會副理事長鄭玉新曾在一場“‘減害降焦’——科學還是騙局”的研討會上闡述,卷煙“減害降焦”研究,對中藥卷煙安全性評價的結果的分析,不能得出低焦油卷煙、中藥卷煙對人健康危險降低的結論【閱讀全文】
焦油含有多種致癌物質 卷煙點燃時,卷煙中的煙草和其他成分燃燒,形成焦油。焦油實際上不是卷煙中的一種成分,而是燃燒的產物。當煙草或其他有機物質,包括卷煙制造商添加到許多卷煙中的巧克力、丁香和其他物質燃燒時,便產生焦油。只要卷煙燃燒,或者在高溫下悶燒,就不會消除焦油的釋放。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提出,卷煙在不完全燃燒的情況下產生的焦油含有16種致癌物質、4000-5000種化學成分,是多種烴類及烴的氧化物、硫化物和氮化物的復雜混合物。
低焦油不是指實際吸入量 實際上,煙包上標注的焦油和尼古丁含量是按照現行國家標準(GB5606.5-1996)由機器測定的,并不是吸煙者的實際焦油吸入量,吸煙者吸入體內的焦油量要高于卷煙包裝上標注的焦油量。這是因為,在用機器測量時,過濾嘴周圍的透氣孔可以稀釋被吸入的煙草煙霧,使焦油的測試濃度降低。但在人吸煙過程中,由于手指或嘴唇堵住了周圍透氣孔,使之不能起到通風稀釋的作用,所以實際上焦油吸入量高于卷煙包裝上標注的焦油
“低焦油”不代表低危害 為什么降低焦油含量并沒能減輕吸煙者的健康損害呢?原因之一在于,改吸“低焦油”卷煙的人,為了彌補尼古丁攝取量的不足,會采取一種“補償行為”,即增加吸煙的數量,從而導致焦油的總體攝入量沒有下降。同時,研究人員認為,吸“低焦油”卷煙的人吸煙力度會加強,將煙更深地吸入肺部,促使肺腺癌(肺部深處發生的癌癥。腺癌是目前美國和許多西歐國家確診肺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癥)發病機會增加。
煙草業的誤導 美國煙草公司在1977年的內部文件中談到,“低焦油”煙是煙草行業精心策劃的宣傳策略[8]。目的是要讓消費者認為吸“低焦油”卷煙更安全,從而達到擴大銷售量、謀取利潤的目的。中國煙草企業提出的“降焦減害”策略,實際上是在明知“低焦油”卷煙并不能減少危害的情況下,為了保住市場而對消費者進行誤導的行為。這完全是煙草企業欺騙消費者的一種營銷手段。[閱讀全文]
焦油量比標稱更高 從檢測數值來看,香煙中的焦油量確實較以前少。煙草行業內公開數據顯示,1983-2008年,中國卷煙的焦油量由27.27mg/支降至12.7mg/支,而按照國家煙草專賣局2013年開始實施的文件通知,目前中國卷煙焦油的上限是11mg/支。不過,5款卷煙產品的實際焦油含量均高于標稱值,而“承接了五葉神中式卷煙技術精髓”的低焦油卷煙——雙喜(典藏五葉神)焦油含量更是比標稱高了2.9mg/支,達到了7.9mg/支,不符合國標規定的該款卷煙焦油允差±2mg/支的要求。
雙喜典藏五葉神焦油含量超標稱不符合國標 一位不愿具名的煙葉業內人士向本刊記者介紹,煙草公司會使用高透氣度卷煙紙,增加抽吸時的空氣量,稀釋煙氣,使焦油的檢測值降低。有些低焦油煙的過濾嘴周圍打了透氣孔,同樣可以稀釋被吸入的煙草煙霧,也是為了達到降低卷煙焦油的目的。相關國標規定,吸煙機標準 抽吸頻率為每60秒抽吸一口,但相關研究證明,真人吸兩口煙的間隔約為30秒。也就是說同樣一支煙吸煙者吸入的焦油量起碼是標稱值的2倍。
低焦油因補償行為危害更大 “焦油的數值基本上都是尼古丁(即煙氣煙堿)的10倍,現在的焦油低了,尼古丁含量也隨之降低,對于老煙民來說,以前抽一支就過癮了,現在可能抽的更多,每口吸得更大,吸得更深,吸煙頻率增加,危害也就更大。”長期關注控煙的民間組織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宜群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
國際上對“低焦油卷煙”進行了40多項獨立的大規模人體研究,無一例外地證明了,過去50年中改變卷煙設計,包括過濾嘴,低焦油、和“淡味”的變化,都不能減少吸煙者整體患病風險,反而可能對預防吸煙及戒煙造成誤導,形成阻礙。
美國聯邦法院曾裁決認定被告煙草公司把低焦油和淡味卷煙作為比普通卷煙危害小的產品進行虛假銷售和廣告宣傳,蓄意欺騙美國公眾。
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楊功煥看來,中國煙草宣傳“減害降焦”、“中草藥卷煙”的做法同樣是在欺騙消費者,是為了銷售卷煙進行的商業欺詐
國際公認的“減害降焦”騙局在中國搖身一變,冠冕堂皇地成為了“卷煙上水平”、發展“中式卷煙”的核心技術。煙草公司在利益的驅使下,“消費者利益至上”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句空話。 【閱讀全文】
“減害降焦”備受質疑 煙氣含有7000余種化學成分,其中主要的有害成分包括至少69種已知的致癌物(包括苯并芘、亞硝胺、甲醛等),有害氣體(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氫等)以及煙癮的罪魁禍首尼古丁。然而謝劍平創立的卷煙危害性評價方法,只選擇了7種有害物質來評價卷煙危害。要證明對人體危害的減少,有一套科學規范的流程,包括體外研究、動物實驗研究、人體研究、病例研究、隊列研究。這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耗時可達幾十年。
“煙氣中幾種成分的減少與卷煙危害的降低是沒有對應關系的。所謂有害物質的減少,僅僅是一個初步篩檢,完全不能證明降低了對人體的危害。”“國家不能倡導‘減害降焦’研究,相關的技術不能用來申請國家科技獎或評選院士。煙草企業更不能用虛假結果進行煙草營銷。對于企業的欺詐行為,無論公眾或媒體,都應該站出來揭露他們。”楊功煥說。
國際上對“低焦油卷煙”進行了40多項獨立的大規模的人體研究,無一例外地證明了,卷煙“減害降焦”,不能減少吸煙者整體患病風險。2012年,美國聯邦法院裁決認定煙草公司“低焦油”和“淡味”宣稱系虛假宣傳,隱瞞煙草危害,蓄意欺騙公眾,要求煙草公司澄清事實真相:降焦不減害。
“減害降焦”欺詐案件申訴舉步維艱 害降焦”是謊言這一事實已成為科學界及各國政府的共識。中國衛生部《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等一系列資料表明,“低焦油不等于低危害”,以及“中草藥卷煙低危害”無科學依據。不過,法院采信了江西中煙提交的證據,即中國毒理學會2007年證明金圣牌香煙“減害”的評價報告。
然而這份極為重要的證據,絕大部分以“商業機密”為由被遮蓋。
“這些遮蓋的部分很可能是對煙草公司不利的內容。”李恩澤推斷。
實際上,中國毒理學2013年曾發表公開聲明:未授權任何卷煙企業、煙草公司或營銷商使用“中國毒理學會”的名稱。并表示沒有與煙草企業開展任何合作。中國首例煙草公司被訴“減害降焦”欺詐的案件以消費者二審敗訴終結。不過即便訴訟舉步維艱,仍然有消費者繼續迎難而上。[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