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刑事局”4日宣布偵破一起回收餿水油偽制成食用油案,警方歷經約半年埋伏搜證,發現不少地下油廠企業化經營,已制成782噸“全統香豬油”,警方估算一年來流入市面的地溝油約有200噸。 臺灣“食品藥物管理署”11日公布地溝油事件處理最新進度:波及下游廠商已由下午2點公布的933家增加為971家,制成問題產品也由6日公布的110項增至136項。事件亦殃及香港和澳門。235家企業受影響,包括味全、85度C等兩岸知名品牌。
這個中秋節,臺灣人過得不安心。原本大家會吃月餅、烤肉過節,但臺灣強冠公司生產的全統香豬油原料含有餿水油,卻搞臭全臺1209家食品業者商譽。地溝油事件正在持續發酵中!
臺灣衛生部門4日在屏東縣萬丹鄉一家廢氣回收廠發現有不肖業者回收餿水、皮革廠廢棄皮脂油以及禽畜屠宰場廢棄物,回收后烹煮制成油品賣給下游強冠食品公司。初估約200噸地溝油流入市面吃下肚,影響層面相當大。[詳細]
臺灣地溝油事件仍在持續發酵。據臺灣《中國時報》9日報道,“食藥署”8日公布強冠“全統香豬油”上下游產品5分檢驗報告,共檢驗黃曲毒素、動物成分等6項指標,其中在市面販賣的“全統香豬油”完全合乎標準。[詳細]
臺灣陸委會副主委吳美紅昨日下午召開記者會,稱“衛生福利部”9日的調查結果顯示,盛香珍9項使用強冠公司劣質豬油的產品已經輸往大陸,“衛福部”已透過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建立的管道通報給了大陸。[詳細]
據了解,地溝油,泛指在生活中存在的各類劣質油,如回收的食用油、反復使用的炸油等。地溝油最大來源為城市大型飯店下水道的隔油池。長期食用可能會引發癌癥,對人體的危害極大。
在煉制地溝油的過程中,動植物油經污染后發生酸敗、氧化和分解等一系列化學變化,產生對人體有重毒性的物質;砷,就是其中的一種,人一旦使用砷量巨大的“地溝油”后,會引起消化不良、頭痛、頭暈、失眠、乏力、肝區不適等癥狀。[詳細]
地溝油的制作過程注定了它的不衛生,其中含有的大量細菌、真菌等有害微生物一旦到達人的腸道,輕者會引發人們腹瀉,重者則會引起人們惡心、嘔吐等一系列腸胃疾病。地溝油中混有大量污水、垃圾和洗滌劑,經過地下作坊的露天提煉,根本無法除去細菌和有害化學成分。 所有的“地溝油”都會含鉛量嚴重超標,是個不爭的事實,而食用了含鉛量超標的“地溝油”做成的食品,則會引起劇烈腹絞痛、貧血、中毒性肝病等癥狀。[詳細]
地溝油”是對從酒店、餐館收來潲水(泔水、殘菜剩飯等)和地溝油進行加工提煉,去除臭味而流到食用油市場的成品油。潲水油中含有黃曲霉素、苯并芘,這兩種毒素都是致癌物質,可以導致胃癌、腸癌、腎癌及乳腺、卵巢、小腸等部位癌腫。[詳細]
地溝油為人們所深惡痛疾,要是有一種準確的檢測方法,就可以進行有效識別,減少地溝油流入餐桌的風險。
筷子往油里放一放,就知道是不是地溝油;在水里攪一攪,就知道食物酸堿度;在水果上碰一碰,就能得知水果產地……這么厲害的“筷子”是何方神器呢? 但是專家卻當面潑來了盆涼水:筷搜檢測地溝油并不科學。甚至有專家打趣說筷搜就是一款玩具。[詳細]
地溝油的檢測是個老大難問題,衛生部征集檢測方法至今未果。與此同時,網上聲稱能夠辨別地溝油的技巧倒是層出不窮。面對連專業機構都無法攻克的難題,這些小技巧當真靠譜嗎? 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可見,想要找出一個通用可靠的方法,是極其困難的。[詳細]
幾年前,衛生部就開始向社會公開征集“地溝油”檢測方法,并且于2012年初步確定了4個儀器法和3個可現場使用的快速法,但是目前國內尚未有檢測地溝油的統一標準。 根據現行的《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即使是地溝油煉出來的油也都可能是合格的。[詳細]
飽受詬病的地溝油一直是非常令人關注的問題。也許,找到處置廢棄食用油的好辦法,可以有效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那么,國內廢棄食用油的處置是否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呢?
臺“綜合臺灣媒體報道,餿水油四處流竄,各部門非但不急著補破網,還忙于切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制署副署長”姜郁美表示,廢食用油的去向由臺“環保署”管制;“環保署廢管處長”吳天基說,這些廢油因為有經濟價值才會流出,“既有經濟價值就不是廢棄物,所以不歸‘環保署’管。”[詳細]
最近,有關專家披露了一組數字,將“地溝油”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不僅讓中國人聞油色變,更在海外引發激烈討論,究其原因,是因為地溝油現象在外國實屬罕見。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索,地溝油在中國歷史中早有亮相,卻遲遲未得到解決,如何讓它徹底消失,或許外國的經驗對我們會有所幫助。[詳細]
日本人因有吃油炸食品“天婦蘿”的習慣,每年從餐飲業、食品加工企業及家庭廚房中產生大量的廢棄食用油。然而同為食用油消費大國的日本卻無“地溝油”事件。日本人沒有隨意把廢食用油傾倒至下水道的習慣,所以在日本無“地溝油”之說。相反,經過日本政府、企業及各個家庭消費者的共同努力,日本人讓幾乎所有廢棄食用油都能做到既環保又資源化的回收處理。 [詳細]
2011年受“塑化劑事件”污染的食品種類高一千多種,各式飲料、果醬幾乎全部“淪陷”,重創“臺灣制造”的金漆招牌。而地溝油對臺灣食品聲譽的打擊不亞于塑化劑。[詳細]
臺灣食品安全治理有兩個缺陷:一是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整體上雖優于內地,但政府的常態監管力度較弱;二是過分相信和依賴企業自律。[詳細]
臺灣地溝油事件再次引發人們的感嘆,地溝油的監管真是一個世界難題。地溝油事件不僅會重創“安全食品臺灣造”的信譽,也讓人們開始懷疑食品追溯制度是否能有效管住地溝油。 [詳細]
進行食品安全監管必須跳出區域和地域局限,用更加廣闊的全球性視野,認真分析和處理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從中吸取經驗,共同筑起食品安全防線。[詳細]
近年來國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從染色饅頭到紅心鴨蛋,從毒奶粉到地溝油,一水之隔的臺灣,也相繼曝出塑化劑、地溝油等食品安全問題。一方面,治本之道,當然是重整道德,道德教育當然要講,另一方面要制定有效的檢測標準,加上嚴厲的法治精神,進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監管的體系,把現有的監管平臺、監管資源和監管法制,作出全面的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