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藍光掃描儀銷售廠商精度高 泰克供
說起藍光技術,很多人不理解,心想,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技術?事實上,藍光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運用非常多見,比如手機、電腦、藍光游戲、藍光影碟、藍光存儲等等。
從上世紀90年藍光LED技術的正式面世,到21世紀初索尼東芝等幾大科技公司的藍光存儲技術格式之爭,到如今,藍光產品已經遍布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應用極其***的藍光掃描技術,將藍光產品的范疇從日常消費領域拓展到工業前端。
兩次技術革命,藍光照亮世界。
我們都知道,紅、綠、藍是自然三原色,同時相加為白色。盡管紅光和綠光LED技術已經出現多年,但長期以來,藍光在工業領域的應用都一直困擾著科學界和工業界。直至上世紀90年代,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分別獨立開發出了藍光LED技術,與原有的紅光和綠光技術結合,人類才得以獲得更加高效節能的白光。這一技術幫助了15億人告別沒有照明的時代。因這一造福人類的重大發現,2014年,這三位科學家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藍光的***次技術革命,將20世紀的白熾燈光源變為21世紀的LED燈光源。在跨越新世紀的節點,藍光技術改變的不僅是照明。1998年,飛利浦、索尼已著手研究單面單層實現23G-25G的大容量存儲技術。2002年,索尼、飛利浦、松下等9家企業共同發布了Blu-rayDisc(簡稱BD)技術標準。Blu-ray即BlueRay(藍光)之意。BD與其競爭對手HD-DVD(High Definition)相似,使用405納米波長的藍光寫入信息,相比DVD采用波長為650納米的紅光,光束更細精度更高,同樣的碟片容量更大。HD-DVD陣營的代表企業有東芝、NEC、三洋電機等企業,一直以來,BD與HD-DVD誰將作為下一代藍光存儲的格式標準一直爭議不休,這也促進了兩大陣營持續革新技術。2003年,藍光激光頭達到投產水平,但是適合投放市場的藍光產品在2006年才開始出現。至2008年,隨著華納公司脫離HD-DVD陣營,以及美國市場支持BD產品,這場持續了數年的規格之爭,最終以藍光的勝利而告終。可以說,藍光的第二次技術革命,讓更高品質、清晰的影音娛樂成為現實。
深入工業前端,助力精工品質,如果你以為藍光只是停留在個人消費的照明和娛樂層面的話,顯然低估了藍光的前景。事實上,藍光比你想象的“照射”得更遠,已深入工業制造的前端。
相比傳統的掃描技術,藍光掃描更為穩定、精細,受到市場的大力追捧,汽車領域也不例外。
藍光掃描是一種先進的車身零部件檢測技術,在產品開發的實物驗證階段,采用藍光三維掃描儀,通過激光對焦,對大塊車身零件進行掃描,兩個個鏡頭同時拍照,可以得到更準確的零件數據并建立數據模型,再與庫中建立的目標精度比較,就能檢驗出零件精度是否合格。調查報告以色差的形式直觀表現出來,當零件的精度與實際精度有偏差,電腦變會以各種色差表現出來,從而推測出目標零件或者模具是否存在問題。
相比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光柵掃描式”系統,藍光掃描的優勢多多,集中體現在測量的精度和獲取數據的速度上。“光柵掃描式”系統通過用兩個相機組對零件進行掃描,測量速度慢,受車間光線等影響大,其應用的多為白光、紅光檢測技術,技術的精度只有0.05mm。藍光掃描每次拍攝的視場(單幅范圍)是160mm*120mm,單幅精度0.005mm,也就是說,如果零部件有一點點的瑕疵,也難逃儀器“法眼”,從而保證每一塊零部件都能達到高質量。藍光掃描的檢測速度快,每張照片拍攝時間只需3秒,測量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